“古街老巷,都市村庄,千年古城,喀什心脏”,是对高台民居特点的高度概括。
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市区东南端的黄土高崖上。
公元九世纪中期,喀喇汗王朝把王宫建在高崖的北端。八百年前,一场突发的洪水把高崖冲断,形成了现在的南端和北端,北端是喀什噶尔老城区,南端就是高台民居。
“阔孜其亚贝希”-高台民居的维吾尔名称,意为“高崖上的土陶”。因历史上这里居住着很多土陶艺人,开设了很多土陶作坊而得名。
据考证,这里的居住历史已经超过900年。高台民居占地面积86亩,居住着640户人家,4050人,全部都是维吾尔族。
高台民居是喀什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既有文物价值,又有观赏价值,并且蕴含深厚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民俗景观。这里有已经达到四五百年历史的古老民居;有四十多条迷宫般的古老小巷;有维吾尔族特色的家庭建筑和“过街楼”、“半街楼”以及罕见的“悬空楼”等景观;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七座,有数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古老土陶作坊;有维吾尔民间工艺品等。在这里,可以 “零距离”体验传统的维吾尔族民风民俗。
文物展厅(老鬼注:请注明其门牌号码或主人名字)。展品都是由一个当地居民(他叫什么名字?)花了29年时间到各地收集而来,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他父亲(叫什么名字?)收集而遗留下来的。
展厅里陈列的展品有:各国的钱币;最古老的锁子;最早的手抄本古兰经,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; 1200多年前的周围用骨头镶嵌的马鞍;用核桃木、红枣木雕刻的各种图案花样的模子;在没有笔时,蘸墨汁描绘图案、纹样用的“衣克”;德国产的有200多年历史的手摇缝纫机;巨大的羊角,它的年龄从角上的纹路就可数清楚;古老的纺车、轱辘、留声机、陶器,还有比如奇石、玉石,等等。
古巷人家

136号(无花果、石榴、葫芦)
第一家参观户。维吾尔族非常喜爱植树养花种草,庭院里没有空地可种花草,则种在花盆,摆在院内、窗台、墙头,或楼上凉台。常见的有无花果树、石榴树、月季花、鸡冠花、石榴花,还有葫芦,等等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高台无处不种花。尤其维吾尔妇女,更是爱美、爱花,与花有不解之缘,头戴花帽、头围花巾、身穿花裙,用鲜花装扮自己,用大自然花草作化妆品,-一种维吾尔语叫“乌(奥)斯曼”的绿草挤出的汁液来画眉。据说此种草的汁液可以促进眉毛长浓发黑。 更为有趣的是维吾尔人用花给出生的女婴起名,如:阿力同古丽(金花)、齐曼古丽(红梅花)、阿娜尔古丽(石榴花)、塔吉古丽(鸡冠花)等。
在维吾尔庭院中常见的是石榴和无花果。石榴象征着“多子多福”,而无花果被称为“果中之王”。无花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,能帮助人体消化食物,促进食欲;起到降血压,预防冠心病的作用,还有防癌、抗癌的作用。它特殊的气味还能够驱蚊驱虫,它是天堂果,吉祥果,是真主送给维吾尔人民的“糖包子”。无花果树叶片大而碧绿,它的花很小,被枝叶掩盖了,所以从外观上只能看的果实而见不到花,因此称为“无花果”。这户人家的无花果树已有16岁了。
有趣的是,无花果的维吾尔名字叫做“安居尔”,缘自波斯语,与英文中“天使”的发音,颇为相像。
廊檐的楣上一般画有变形的花、草装饰图案,因为伊斯兰教的传统之一,就是不提倡崇拜偶像,所以较古老的建筑绘画上,不会有任何人和动物的形象出现,但近年来,外来文化、现代文明的不断渗透、影响,也使得维吾尔人的审美观,发生了相当的变化。一些新建或翻修过的建筑绘画,或家中墙上的装饰画、工艺品等,也就有了人物或其他动植物的形象出现。
维吾尔人喜欢睡在土炕上,土炕的面积大都占去房间一半地方。维吾尔的土炕,不同于我国北方农村汉人的火炕。是用土砖砌成实心炕,平整厚实。炕底部铺有草席、花毡,其上面再铺地毯,以及和炕一样大的棉褥。
传统的维吾尔族客厅-尤其是“米玛哈纳”式客房,会在靠近壁炉后半部的地方,摆放这家姑娘的嫁妆箱。一般从下至上有大小三层:最大的一层装被褥,中间一层装姑娘冬天的衣服,最上面的小箱子装夏天的衣服以及陪嫁的首饰。
传统的维吾尔族客厅-米玛哈纳,侧墙上会有一些小壁龛(维吾尔语“塔克介”)放装饰品;迎门的墙上,开大壁柜,放一些崭新的被褥,不仅起到装饰的效果,还供家里来客时使用(详见后面“相关知识链接”部分的说明)。
维吾尔族的客厅的餐席上摆着民族风味的清真糕点、糖果以及核桃、杏干、葡萄干等干果。

138号(洗手壶、过街楼)
这家家庭共有九口人,七个孩子。虽然院子很小,但充分利用了空间,将房屋尽量向外延伸。站在这个角度,可以看到过街楼便是主人家卧室,而主人客厅的门窗,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。
这个很精美的工艺品是“阿不都瓦壶”(洗手壶)。来到维吾尔族人家做客,主人在就餐前会端出“阿不都瓦壶”给客人洗手,并用“其拉布恰”(接水盆)接水。按照伊斯兰教的传统习惯,用流水方式洗手,要比在盆子里用死水洗手更科学、更卫生。有趣的是,洗完手的水,不是直接流入接水盆内,而是通过菱形小孔的盖子进入盆内,这样人们既看不到用过的脏水,又不使脏水溅出盆外,十分卫生。盆盖是带活页的,水满时可以揭开盖子把水倒出,非常方便。这两个洗手用具造型独特,摆在家里,又成为精美的工艺品。

146号(观景台)
从两扇庄重、厚实的大门,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户比较富裕的人家。门上镶嵌的铁环,既是一种装饰,又起到了加固房门的作用,这户人家的房屋已有300多年的历史,是高台民居最富裕的人家,有两个庭院两个客厅。在高台民居中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,通风设计最好的,他们家的后院,有一处绝佳的观景台,可以尽览东湖公园的全貌,看到八分之一的喀什市景色。
维吾尔家庭在院子里挂上牦牛的头骨和角是为了驱邪、祈福,在房檐上挂骆驼蓬草,也是相同的作用。这些挂饰,都明显带有古老的“萨满教”遗风。院内还挂满了葫芦,葫芦也是维吾尔族传统的生殖崇拜的表现。传统的维吾尔族妇女还喜欢在脖子上挂上一个金葫芦。葫芦,维吾尔语为“喀巴克”,在居民的生活中普遍使用。人们根据葫芦的形状做成盛水的葫芦,盛油的葫芦,盛盐的葫芦。用葫芦来作工艺品,也是维吾尔人的一种爱好。在葫芦上面镂花、雕刻,或用色彩来绘画,生动有趣,美不胜收。既可以摆放在家里美化生活,也可以当作一件精美的纪念品赠送给亲朋好友,还是颇受欢迎的旅游工艺品。

150号(七层楼)
刚才的那家参观户占地面积是最大的,而这家占地面积却是最小的。主人非常聪明,他充分利用高崖的地形一层一层建起了七层房屋。成为最具有高台特色的住户:地面三层,地下四层,进出在第五层。刚进门这层是五楼,一楼堆放着生活杂物,像汉族人的地下室,二楼是小女儿的卧室,三楼是现代化的服务厅,四楼是民族特色的主客厅,五楼兼作主人的卧室,六楼是厨房,同时也是非常不错的-观景台。
这户居民家庭建筑以砖雕和木雕为主要特色,这些木雕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。这些精美的砖雕,不是一块一块贴上去的砖片,而是由整块砖雕刻出来后,砌筑上去的。
维吾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,他们的孩子自从会说话就会唱歌,会走路就会跳舞。这家的小女儿美若天仙,举手投足,婀娜多姿。民族舞蹈更是跳的出神入化。这家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早早出嫁了,因为根据维吾尔的习俗,家里有乖巧的女儿一旦被门当户对的好人家看上,就要答应,如果拒绝,姑娘今后就不会幸福。不过女主人说她小女儿的婚姻大事情让她自己处理。

198号(龙纹雕刻)
高台民居家庭建筑的颜色是以白色或淡玫瑰色居多,而我们现在参观的这家是以淡淡的蓝色为主,感觉淡雅清爽。大家请看房梁上的木雕,一般家庭雕刻的比较光滑,而这一家雕刻出了龙鳞的图案,这是维吾尔建筑和汉族建筑艺术的相互融合最典型的体现。
俗话说,“樱桃好吃,树难栽”,庭院里的这棵树就是樱桃树,已栽三年了。
这家的女主人心灵手巧,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味道鲜美的民族风味小吃,如:羊肉汤、银丝擀面、拉条子、抓饭、博皮包子、羊杂碎、酸奶等,您如有意品尝,请与主人协商。
194号 (邦克楼)
我们现在来到的这一家是砖木结构的,院子里铺的砖全是立着的,庭院有着强烈的封闭性,这非常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,起到防风、防雨的作用。
家中另有一个邦克楼,邦克楼在清真寺里是用来召唤穆斯林做礼拜用的,那么这家的这一建筑,显然是受了伊斯兰文化影响。窗户上的新月图案,也是伊斯兰教的标志。

182号(花帽人家)
这家虽然庭院较小,但却合理利用空间向上延伸修建了二层楼房。高台民居的妇女都是绣花帽的能手,这家女主人吐尼亚孜古丽,也不例外。
花帽,维吾尔语称“朵帕”,花帽一般都是用手工刺绣,把四块布片以尖顶为中心,拼缝成拱顶形,再镶黑绒边,最后套在木模上固定成型。“朵帕”,既是维吾尔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护养头部、表示尊严的帽子,也是绚丽多彩的一种首饰,同时还是精美的工艺品。
在维吾尔族群众中,不同阶层人士,往往戴不同的花帽。家庭比较富裕的妇女,帽子上的图案全是用金子镶的,戴在头上金光闪闪,富丽堂皇。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喜好。比如许多中、青年男子都喜欢戴绿色的花帽,不仅象征了青春活力,也象征着财富。而中老年男人,一般偏爱巴旦木图案的黑地花帽
维吾尔花帽的图案纹样,大都是以新疆花卉果实等自然形象为素材,巴旦木图案花帽是喀什最为传统的花帽,曾经是喀什男士的标志。
每逢节日、婚礼、歌舞盛会、走亲访友等正式场合,维吾尔人都必须戴上花帽,打扮自己,同时表示对别人的尊重。尤其是进清真寺做礼拜,哪位男士不戴花帽,是不会被允许进寺的。

531号(依明汗的土陶作坊)
高台民居因为土陶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,其土陶制品品种可多达百种,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大约在800多年前,有一个烧制土陶的匠人,发现了高崖上有一种叫“色格孜”的泥土,质地细腻,粘性较强,于是就在高崖上建造了第一个土陶作坊。“色格孜”,其实就是一种陶土。随后,便有很多土陶艺人效仿。在土陶鼎盛时期,高崖上曾有一百多家土陶作坊,但随着社会的进步,经济的发展,今天很多陶器,都已淡出了生活的舞台,转而成为颇受欢迎的旅游工艺品。
这家参观户,是制陶历史悠久的代表,至今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,已传承了六代人。原来的主人,土陶工艺的第五代传人-祖农阿西木,已于2005年去世,他的老伴依明汗及其长子-吐尔逊(?),继承了他的制陶手艺。这350多年历史的古老作坊,是昔日辉煌的见证。
土陶烧制,得经过这样的主要工艺流程:泥土选料、过筛、和泥拌揉、坯体成型、晾干、彩绘、入窑烧制等数十道工序,才可完成。据依明汗大妈讲,家里的土陶窑一窑可以出1000个碗。而当地的许多维吾尔族居民,仍旧使用陶碗,因为据说,用这种陶碗盛饭盛水,非常保鲜,还可以防癌。
在维吾尔族的古老传统中,还保留有这样有趣的习惯,婴儿出生后,母亲会用“色格孜”给他或她涂身,据说可以起到爽身粉的作用,保护婴儿的皮肤。
依明汗大妈,是一位伟大的母亲,她总共生了20个孩子,现在有了32个孙子,2个重孙子。如今大儿子帮他烧窑,每出一窑土陶,她会给儿子200块钱的报酬。
不过,现在高台的土陶艺人做陶器用的“色格孜”已经不能再就地取土了,因为经历了数百年来的陶土取用,这里的地下已经被掏空,如果继续再取用,房屋就会坍塌。
在堆满土陶成品的陈列、销售房间,有一个当地传统地漏,是老人作礼拜前净身时用的,楼下是儿子的房间,设有一个大缸,接着地漏里漏下来的水,水满后儿子就及时倒掉,体现了尊重老人的习俗,也展现了维吾尔人讲究卫生的好传统。

383号(刺绣人家)
这家的院子的绿化特别值得夸耀,枝繁叶茂,树影婆娑,环境幽雅。俨然一个花园。既能吃到水果,又是夏季乘凉的好场所。维吾尔妇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联系在一起的。喜欢在衣服、头巾、枕头套等上面,绣上各种花卉、水果等图案,式样繁多,绚丽多彩。绣花衣物是维吾尔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品,绣花衣物也是姑娘出嫁时必不可少的一种嫁妆。许多姑娘在嫁前,就勤学苦练各种绣花本领,并选择自己喜爱的图案,在婚后以此展示自己的技艺。
这家女主人主要依靠维吾尔手工刺绣小工艺品和绣花枕头谋生。绣花枕头里装有鸡、鸭、鹅的羽绒,有方形,长方形和圆形。枕头套上绣有各种各种色彩缤纷的图案,绣法多种多样,有平绣、十字绣、补花、拼花等。刺绣的手艺,既为她带来了一定收入,也增加了生活的乐趣。

159号(艾德莱斯绸人家)
艾德莱斯绸,是一种扎染丝花绸。艾德莱丝绸一匹的长度一般是6.5米,宽40公分,足够一位中等身材的女人做一身衣裙。织绸使用的是蚕丝,一匹花绸的诞生,要经过扎经、染色、整经、织绸等多道工艺。民间用土法织绸,用草根、核桃皮、石榴皮和吐曼花浸泡的植物颜料染色。色彩缤纷绚丽,虚实相间,对比强烈。普遍采用巴旦木花和民间乐器图案,图案简洁,抽象,又不失生动。 艾德莱斯绸质地柔软、富于弹性,轻薄柔韧,美丽华丽,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民族文化特色, 维吾尔族妇女特别喜爱这种绸料,给它起了个雅号“布谷鸟翅膀的花”,隐喻这种花绸能像布谷鸟一样给大地带来春天的气息。现在人们不仅把艾德莱斯绸视为衣料,还有不少人把它作为工艺品买回去制作成室内装饰品。
新疆的维吾尔族妇女几乎每人都有一件用“艾德莱丝”绸制作的连衣裙,维吾尔族妇女喜欢用做裙子,不仅因为“艾德莱丝”绸质地好,还因为图案鲜艳,纹样粗犷奔放的“艾德莱丝”绸,既可以反映维吾尔人热情奔放的性格,又可以把女人打扮的更加美丽动人。
艾得莱斯绸——新疆真丝名牌。据专家分析,这一名牌的出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,而这又同清代的“屯垦戍边”、左宗棠收复失地,新疆建省,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。
喀什及南疆各地,于十九世纪后期(1877年)平定阿古柏入侵之初,各行各业都荒废了,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蚕桑业也垮掉了。为了边疆巩固,也为了新疆的重新振兴,官府便从内地招募了各行各业的汉族能工巧匠,其中的蚕桑高手再次带来了桑苗、蚕种、养蚕器具,帮助维吾尔蚕农再兴蚕桑。很快,和田、喀什一带的生丝质量大大提高,不仅满足了本地所需,还出口中亚、西亚、英、俄等地。艾得莱斯绸——纯手工织作的扎染绸,也就由维吾尔族能工巧匠所创造,应运而生了。
今天,尤其是在洛浦县吉亚乡,仍然是“家家有织机,人人会织绸”。如果去不了和田,在这里也可意看到这种古老工艺。
扎经染色法,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在艾得莱斯绸的染织上发挥得淋漓尽致。远观近看,艾得莱斯绸的图案所表现出的特殊艺术魅力,都会让人心动。有人说,这是抽象派艺术作品,激发人的想象;还有人说,它的图案效果可以与任何一位大师之作相媲美。
不管怎么说,不仅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喜爱它,如今很多中外游人到了和田,也都要买一疋长6.5米,幅宽只有40公分的、家庭土机织作的艾得莱斯绸,做一身别具风采的新衣裙。

349号(地毯作坊)
这是由民间艺人们用传统手工精心纺制而成的地毯。
这座200多年历史的房屋位于高台民居的最高处,主人几年前从和田学艺归来,主要制作手工地毯和各种皮帽子。
驰名中外的和田地毯是新疆地毯的代表作,用棉线做经线,用羊毛线做纬线,纯手工编制而成,选料考究。
染色,采用当地盛产的核桃皮、石榴皮、沙枣皮等植物的根、茎、叶拌上铁锈发酵后成为染料,加以染色。
这样织出的地毯,绚丽多彩,织工精细,质地柔软,富有弹性,经久耐用,防潮抗腐,是艺术价值很高的收藏品,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。 其图案和设色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,多以植物花、果、枝叶及饶有风趣的各类动物为纹样的基本造型、加以扩张变型,并辅以有变化的几何形纹理而构成。维吾尔族地毯的品种主要有:铺毯、挂毯、褥毯、座垫毯等。
传统的维吾尔族的房顶或墙顶上,会放置一些盆盆罐罐,一般他们会把吃剩而变质的食物放置其中,供鸟儿啄食。这是维吾尔族的传统美德:不能乱扔或踩踏粮食,即使变质人不能食用了,也得留给鸟。否则,按民俗说法,会遭到真主的惩罚。

进入小巷前的几点注意事项。
第一,高台民居共有40多条小巷,弯弯曲曲、左转右拐,其中16条是死胡同,外人步入其中就像走进“迷宫”一样,所以大家要紧跟团队走,以免在此迷失方向。
第二,维吾尔族热情好客,而且都很注重礼貌,见面要热情问候,在小巷内遇到维吾尔族居民要说:“亚克西姆色孜”,就是“你好”的意思。再见时要说“浩西”。
第三,结婚后的维吾尔妇女相对来说比较传统,如果你要给她拍照,请先征得她的同意。
第四,请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,以防不慎丢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