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什记忆
喀什,古称疏勒。是新疆南部、帕米尔山脚下一座具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,是古丝道南北中三路的交汇处。
公元前128年,张骞出使西域,抵达疏勒城时,他惊异地发现此地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城市。
喀什噶尔的居民主要以维吾尔族为主,维吾尔族的族源主要有两个,一个是中国汉文史籍所载的回纥(回鹘);一个是公元840年回鹘西迁前居住于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土著民族(或为农业民族)。
再往具体讲,维吾尔族主要来源于蒙古草原的色楞格河(仙娥河)、鄂尔浑河一带。
从乡土讲,维吾尔族的故乡(起源地)一个在蒙古草原,一个就是今新疆。
据《魏略·西戎转》记载:从若羌西至葱岭(帕米尔)间数千里,有月氏余种,白马羌、黄牛羌、葱茈羌等,这几种羌人陆陆续续融合到早于他们几个世纪定居在疏勒(即喀什噶尔)的同宗之中。
高台民居成因
高台民居位于喀什东南端的黄土高崖上,公元九世纪中期,喀喇汗王朝把王宫建在高崖的北端,很多年前高崖的南北两端是相连的,八百年前一场突发的洪水把高崖冲断,形成现在的南端和北端,南端就是如今的高台民居,北端就是现在的喀什噶尔老城区。
高台民居的维吾尔名称叫“阔孜其亚贝希”,意为“高崖上的土陶”。 因为高台民居历史上居住着很多土陶艺人,在这里开设了很多土陶作坊而得名。高台民居占地面积86亩,现有居民600多户,人口4000多人。今天,高崖上居住的全部是维吾尔族,由于信奉伊斯兰教,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七座,供这里的人们做礼拜用。
高台民居是喀什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中既有文物价值,又有观赏价值,并且蕴含深厚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民俗景观。这里有数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古老土陶作坊;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古老民居;有四十多条迷宫般的古老小巷;有维吾尔族特色的家庭建筑;有维吾尔民间工艺品等。喀什人称;不到喀什,不算到新疆,不到高台民居,就不算到喀什。
喀喇汗王朝史料
据史料记载,喀喇汗王朝是乌古斯部族克尼柯部落于9世纪20年代所建。也即是说,克尼克部落为喀喇汗王朝的核心部落,毗伽·阙·喀迪尔汗为其第一任可汗,其后的诸位可汗均出自该部落。
喀喇,意为“黑色”,含有北面、北方、伟大的的意思。喀喇汗王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在他们的名字前面冠以“桃花石”,指大秦(意为中国)。以中国北方的、伟大的统治者自居。
到喀喇汗王朝的阿不都克里木·苏吐克布格拉汗时,就曾把王宫建在布拉克贝希(即泉的源头,现亚瓦格街办辖地)以南的高地上,在王宫周围修了4.5公里的城墙。城墙之外称“欧尔达阿勒迪”(即王宫之地)。同时还修了四座大门。
欧尔勒达大门
因毗邻王宫,王公贵族和侍卫人员多从此门通过,所以百姓干脆叫它为欧尔达希克——“王宫大门”。就连今日的喀什市第一小学也叫‘欧尔达希克小学“。
喀日克大门
有一说是喀喇汗王朝的皇家官兵出城操练时,通常都从这个大门列队进出,所以此门叫“喀日克大门”——打靶之门。遥想当年,旌旗蔽日,万马齐鸣,浩荡天地,儿女英雄。
苏大门
即“水门”。因此地有九眼泉水,昼夜间水流淙淙,故此得名。据老一辈人讲,由于战争,过去进出这道大门非常不便,早晨天亮大门开启,供人们取水,一到夜晚,大门关闭,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。现今,顺着错落有致的民居、沿着墙基,依稀还能看得到古老的城墙,满目疮痍。但那些曾经在城墙内外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场面,却早已随着历史的硝烟沉寂。
托克扎克大门
因托克扎克(今疏附县)人赶巴扎到了疏勒时,常在此地几个驻马店借住,进出都过此们,便有了此名。
十九世纪末期的噶尔老城?
到十九世纪末期,喀什噶尔城建规模已超高了当时的新疆省府乌鲁木齐,居全疆第一。
古往今来,喀什噶尔曾出现过许多影响深远的伟人,他们或以文治武功、或以文学巨著、或以铁血丹心,青史留名,如著名的定远候班超,《突厥语大辞典》的作者穆罕默德·喀什噶里,《福乐智慧》的作者玉素甫·哈桑·哈吉甫,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依帕尔汗——香妃,只身潜水凿堤永救全城百姓的方神——黄定湘,十九世纪维吾尔族最伟大的诗人阿不都热依木·纳扎里等人,永远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。
小巷。内地城邑建筑讲究中轴对称,街区规范整齐,而高台民居小巷却无中轴线可寻。随意扩展,随意设置街道小巷,街巷蜿蜒而伸,密如蛛网,进入其间,难辨方向,就连本地人也常有迷路之事。
民居。老城民居以土色为特点,暗合大漠之基调,顺地理随人意,灵活多变。过街楼、半空楼、悬空楼的出现充分说明了维吾尔人在极为有限的生存空间里,凭借聪明才智,创造出奇迹。维吾尔人家家喜欢养花植树,走进高台民居院落你仿佛置身于恰尔巴格(花园),令你轻松怡然。
蒙面妇女。伊斯兰教规定,妇女除手脚外,全身都是羞体,所以妇女外出时要带上盖头和面纱。戴面纱的大都是受宗教影响较深或是宗教人士家庭的妇女。他们认为,妇女必须深居简出,不让外人轻易窥见。男人若窥见陌生女子的面容,被认为是不吉利和不幸的事情。但是也有人说,蒙面的起源是古代阿拉伯一带风沙大,蒙上面纱可以保护妇女的面部。面纱和盖头有棉织的、有丝棉混织的,也有完全丝织的,并不是千篇一律。颜色有咖啡色、黑色、灰色和白色等,如今,随着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,妇女蒙面纱的人数已越来越少。
小巷到处是顽皮的孩子,不知何时从哪里跑出来,看到你将镜头对准他,便会停下来让你拍。刚开始小心翼翼、憨态可掬,到后来便会冲你做各种动作,淘气、可爱。而土墙门前坐着的胖硕的维吾尔族老奶奶神情淡然,好像一个黄昏又一个黄昏过去,逝去的是别人的时光,只是她人生的黄昏就这样谱写着虔敬与安详。
维吾尔族老人宠辱不惊,心平气和。看庭院里的老人美髯飘飘,面目慈和,一点馕渣也会捧在手心里吃掉,因为这是对食物怀着深深的珍爱。他从花毯上起身迎接你,有一种最自然的舒缓和放松,抚胸致意的样子更充满了内心的谦恭。有时候你会觉得奇怪,为什么他们生来就具备这样的气质?多少人要用一生的学识、阅历才能在暮年达到的一种豁达的人生状态,而他们轻易就做到了。
维吾尔族人名趣谈
维吾尔族人的命名,内容十分丰富,范围广泛而多样,几乎包罗万象。
以动物命名。女孩:“托依汗”,意为孔雀;男性:“西日阿洪”意为狮子。
以十二生肖命名。虎年生的称:“尧里瓦斯”(老虎)。
以植物命名。男孩名字中的“沙木沙克”(大蒜);女性名字中的“阿娜尔汗”(石榴)。
以矿石命名。如男性名字中有“铁木尔”,意为“铁”;女性名字中有“阿勒同汗”,意为“黄金”。
以出生时间和季节命名。“巴哈尔古丽”(春天的花);“热介甫”(即日历七月)。
以伦理道德命名的。“沙的克江”(忠诚、忠实);“阿地里”(公证、公道、合理)。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
维吾尔谚语中的传统价值取向
一、生死
“有生就有死,有债就有还”、“没有无终结的寿命,没有不断的铁”、“人活千年终有一死”、 “这个世界就像鸽子窝,一个飞去,另一个飞来”、“与其像狗一样活千年,不如像虎一样活一天”,这几句谚语透漏出维吾尔人对生与死的朴素的感性认识。
伊斯兰教认为,人的生死是由真主决定的。古兰经这样说:“你们原是死的,而他以生命赋予你们,然后使你们死亡,然后使你们复活,然后你们要被召归于他”。
维吾尔谚语“寿数不到,生命不终”、“疾病可以治,寿命管不了”。生死由真主定夺,人无法预料,未得真主的召唤,即使重病缠身,也不会失去生命,对此,维吾尔人这样说:“有智慧就有办法,有寿数就有治病的药”。
人与动物不同,具有高级思维和深沉的感情,也有着对生的执著与死的恐惧。“人有三厌:一不厌生,二不厌食,三不厌官位”、“死亡散尽富人的钱财,死亡拿走穷人的破衫”、“人的客人是人,身体的客人是寿命”、“太阳升起,人的影子缩短”、“生死就在眼眉之间”。
古兰经告诉人们,真主在创造了人的生命之后,把人的生命分为今生与来世两部分。人死后,将接受真主的“末日审判”,真主根据人在今生的德行优劣,决定将其引入天堂或打入地狱,这意味着人来世生活的开始。《福乐智慧》写道:“灵魂飞走了,空留躯壳,只有真主知道它飞向哪里。他若去天空,福乐无穷;它若去地下,灾难无已。”
二、利德
追求利益是人类正常而普遍的要求,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,需要有基本的利益保证,离开了基本的物质生活财富,人就无法生存。因此,维吾尔谚语有:“肚子饱,心情好”、“有钱日子热闹像巴扎,无钱日子凄凉如麻扎”、“有钱能把大山移”。
伊斯兰教鼓励人们充分地、正当地享受一切合法的物质利益,并激励人们勤勉劳动,积极创造物质财富。“富贵使人万事如意,贫寒使人唉声叹气”、“辛勤劳动的吃白馕,躺着不动的啃沙枣”、“土地下埋着珍珠,劳动中藏着幸福”。
金钱财富能给人物质上的最大满足,但如果沉溺于金钱财富,他也会将人引向迷途。“眼睛盯着金子,神仙也会迷路”、“钱可以救人于死亡,也可以引人于死亡”、“金钱会把敌人变成朋友,也会把朋友变成敌人”、“利与害是一对亲戚”、“一兜子金钱,一麻袋苦恼”、“与其积累财富,不如培养品德”、“人美在道德,树美在绿叶”。
维吾尔人重视亲情友情,维护家庭和邻里和睦,提倡节俭,反对奢华,表现了他们对精神境界的更高追求。“金银财宝不算真富,团结和睦才是幸福”。先知穆罕默德曾告诉人们:“今世的生活只不过是一场游戏,一场虚幻的享受”。为此要在真主的引导下过有节制的生活,要积德行善,以求来世的福报,“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到十倍的报酬”。伊斯兰教行善积德、仗义疏财的教化思想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升了维吾尔人的心灵境界,使他们超越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,进而追求他人、群体的共同幸福。
三、幸福(知识)
“金钱的标志是知识”这则谚语出自《突厥语大辞典》,一千年以来,“知识即幸福”的人生观浸润着维吾尔人民的心灵,“无知比贫穷更可怕”、“与其相信你的钱财,不如相信你的知识”。有一首维吾尔民歌这样唱道:“要学习知识,我的主人,让知识成为你的伴侣,有知识的人终有一天会获得幸福”。
《福乐智慧》也可译作《福乐知识》,书中写道:“一切善事全得益于知识,有了知识好比找到了上天的阶梯”。维吾尔谚语更形象地比喻道:“有知识的心灵像花圃,无知识的心灵如荒漠”。
维吾尔劳动人民在谚语中还将知识比作照亮黑暗的明灯,“知识是生活的明灯”、“知识是智慧的明灯”。人若无知识,就如同在黑暗中摸索,看不见道路,认不清方向。
维吾尔男子和女子常用人名的含义
巴图尔:勇士、英雄。 狄丽拜尔:美人、美女。
艾克拜尔:最伟大的、最大的。 古丽扎尔:花坛、花圃。
艾尔肯:自由的。 热娜 :艳丽的、娇媚的。
阿里木:学者、科学家。 阿依努尔:月光。
库尔班:牺牲、烈士、献身者。 玛依努尔:闪烁的月光。
维吾尔族乐器
维吾尔族能歌善舞,乐器便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。乐器丰富多彩,共有几十种,分为弹拨、拉弦、吹管、打击四类,其中弹拨乐器占多数。弹拨乐器主要有:弹拨尔、热瓦甫、都塔尔、卡龙情;拉弦乐器主要有:艾介克、胡西塔尔、萨塔尔;吹管乐器主要有:苏尔奈(唢呐)、奈依(笛子);打击乐器主要有:达甫(手鼓)、塔西(石头)、木勺等。
在高台民居,民族乐器制作是一大特色。这里的民族乐器品种繁多、制作工艺精湛、装饰精美、音质悦耳。主要有:弹拨尔、都塔尔、热瓦甫、艾杰克、萨塔尔、胡西塔尔、达甫、扬琴等,现已成为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民间手工艺旅游纪念品。
链接
维吾尔族乐器历史悠久,音色委婉动听,据说每种乐器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。据传在很久以前,维吾尔人的祥神黑孜尔用羊肠子搓成弦,创造了弹拨尔这个乐器。同时他还教导人们用兽皮作衣服,把盐放在食物里。弹拨尔是维吾尔乐器中最长的乐器,琴体像半个水勺,琴体和琴头用桑木和红木做成,用钢丝弦五根,音色明净,悦耳动听。据说古时有一位乐师弹奏时,引得百灵鸟绕着它清脆地鸣唱;一支军队也为琴声痴迷、陶醉,而忘了惨烈的厮杀。
热比亚—赛丁
热比亚—赛丁的故事类似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传奇爱情的故事,经十九世纪喀什著名诗人阿不都·纳扎里的妙笔生花,读来哀怨凄丽,催人泪下。是说维吾尔少女热比亚与忠诚善良的青年赛丁的婚恋悲剧。诗人不是凭空想像,而是依照真人真事改编而成,这首诗在新疆维吾尔群众中广为传颂,特别是在高太民居附近更是家喻户晓,一对恋人的合葬墓前至今游人不绝,为后人缅怀追忆。
故事发生在疏勒县牙曼亚乡苏吾汗安拉村。热比亚是财主牙合甫巴依的女儿,聪明、美丽、心地善良;赛丁是贫苦农民依布拉音的儿子,朴实正直勤劳。两人青梅竹马,渐渐长大后,俩人爱慕已久,生死难离,乡村人都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好青年。但人们还是担心牙合甫巴依绝不会同意这门亲事。
依不拉音准备了聘金彩礼,牙合甫断然拒绝。并很快把女儿许配给了本村一个门户相当的人家。
依不拉音绝望地病倒了。
热比亚的哭、闹,丝毫不能动摇父亲的心。
赛丁心碎,离家出走,来到“香妃墓”,隐姓埋名当了一名苦修来世的遁世者。不久病倒,被乡亲们寻到背回家乡。在无尽的哀怨悲痛中永久地闭上了双眼。
热比亚临嫁前听到了噩耗,乘夜偷跑到了赛丁墓前,手捧坟土哀哭不止。她慢慢来到了自幼与赛丁常来的伽师河边……
在他们二人双双离开人世的第二年,即1843年春天,乡亲们在赛丁的长眠地并排修了两个坟包,将二人合葬在一起,以满足他们生前的美好愿望。这就是著名的热比亚—赛丁双墓。距喀什市南郊20公里处。
惊喜的是,双墓建成不久,从两座墓中长出两棵巨大的红柳树,枝杈相互缠绕在一起,且一棵开红花,一棵开白花,每当红柳花开季节,当地群众赶来祭奠扫墓。村民们把这块坟地称为——“牙曼亚”(苦难之地)。1985年已被当地人民政府修葺一新,供人们参观凭吊。
阿·纳扎里也随着“热比亚—赛丁”的深入人心,被众多的人们所痛惜,所缅怀。也许诗人前世注定,父母为他取得“纳扎里”的名字即是“悲苦飘零”之意,看来他难逃劫数。他的诗作溢流着太多的悲苦、哀怨和伤感。这于他来说是难以改变的事情,我们就不要求全于他。纳扎里依然不愧为新世纪来临之前的一颗璀璨的星!
维吾尔传统文化
维吾尔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混融的文化体系。9世纪中叶以后,生活在漠北草原的维吾尔先民回鹘因天灾人祸举族西迁,由“逐水草而居”的游牧生活转向了“日出而落,日落而息”的农耕生活,与此同时,草原游牧文化与新居之地西域的佛教等文化发生了强烈的冲击,维吾尔先民以开放的文化心态吸纳了其他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养份,丰富和发展了本民族文化。公元10世纪末,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天山南北,至16世纪,伊斯兰教完全与西域维吾尔人传统文化相融合,为人们提供了从人生目标到人生道路,从人生态度到人生准则,从人生价值到人生归宿等一整套观念,构成了维吾尔民族心理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新疆概述
新疆古称“西域”,是中国遥远、神秘、梦幻、灵异之地。新疆之大,面积达166万多平方公里,占我国面积的六分之一。新疆生活着众多的民族,有47个民族成份,以维吾尔族为主的13个世居民族,总人口1925万,其中维吾尔族825.66万人。境内有巍峨绵延的崇山峻岭,奔流不息的大河,茂密的森林,广袤无垠的戈壁沙漠,水草丰美的草原牧场和物产丰饶的绿洲平原。
天山山脉横亘于新疆中部,把新疆分成南北两大片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域。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为北疆地区,北疆地势高而平坦,气候寒冷。两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,盆地中部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。源于天山北坡和阿尔泰山东南坡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,滋润着盆地高台周围的草原和绿洲,其中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是北疆两条最大的河流,流经之地形成水草丰茂的天然优良牧场,自古以来为游牧民族重要的活动地区。
天山以南、昆仑山以北为南疆地区,中间是著名的塔里木盆地,世界第二大沙漠、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就位于盆地的中部。塔里木盆的周缘是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绿洲,从天山、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流向盆地的一条条河流,汇集成了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——塔里木河。塔里木河流过沙漠深处,注入它的归宿罗布泊。这个神秘而多变的湖泊,1972年彻底干涸。塔里木河流域曾经是新疆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。
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,东北、北面、西面和西南分别与蒙古、俄罗斯、哈萨克斯坦、吉尔吉斯坦、塔吉克斯坦、阿富汗、巴基斯坦和印度接壤,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。东面有几十公里宽的谷地通向甘肃河西走廊,与我国内地连通。古代丝绸之路就是通过河西走廊进入哈密,一路沿塔里木盆地南缘,经罗布泊、于阗、喀什出葱岭(帕米尔高原),通向中亚、西方诸国,为丝路之南道,另一路沿塔里木盆地北缘,经吐鲁番、库车、喀什逾葱岭,为北道。天山北麓还有一条被称为“草原丝路”的古代商道,即从吐鲁番穿过天山,经吉木萨尔向西一直延伸到楚河、塔拉斯河、再向南进入中亚。此外,天山北麓与漠北蒙古草原,叶尼塞河上游,自古就有交通路线,为游牧民族迁徙、流动的通道。古代丝绸之路不仅仅是通商贸易之路,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交流之路。
为什么会在高台民居久久停留?夕阳漫上千年土墙,半明半暗,使它在金色的光芒里变得尤其温暖;小巷里斑驳的门虚掩着,门上的铜环被时光洗得发亮,男人们不管出去多久,晚上都会摸着门环回到自家炕上;小巷幽深阴凉,它的尽头却豁然开朗,明亮的光芒里笼罩着另外一种生活。一切仿佛是一幅具有浓郁中世纪风格的油画,但是吸引我的,不是它与现代城市不同的风景,而是时间之河好像在这里忘记流淌,有着最自然的舒缓和放松,它宠辱不惊,它心平气和。
高台民居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古老芬芳的气息。小巷里的六角砖、铁艺阳台上艳丽的夹竹桃和波斯图案的墙檐,都是古老芬芳里最小的花蕾。维吾尔小巴郎嬉笑着飞跑,他蓝色的眼珠在阳光里一闪而过,令人心惊。如果看到你将镜头对准他,便会配合地停下来让你拍。然后要求看一看自己在镜头里的样子。你在数码相机里找到他的照片给他看,他就开心地叫起来,不,突然传来一片兴奋的尖叫和欢笑声。周围出现了许多小孩子,不知何时从哪里跑出来的。而门前坐着的胖硕的维吾尔族老妪神情淡然,好像一个又一个黄昏过去,逝去的是别人的时光,她人生的黄昏永远驻留在这个时刻。
我曾经看过许多关于喀什噶尔民俗风情的摄影,惊讶摄影师对瞬间的敏感和捕捉,但是在高台民居深巷内,我发现随时可以与这样的经典镜头相遇。蒙面女人从小巷幽深的光影里走出来,而土陶和金色的馕则停在幽深的光影里。
我不愿将喀什噶尔手工业一条街称为市场。因为没有纯商业的竞争和计谋,它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热闹和随意的巴扎。一家挨一家的店铺,丁丁当当、喀嚓喀嚓,敲打声和挫磨声不绝于耳。每个店铺前都好似一个手工制品展览。卖木器的门前悬挂一溜擀面杖、小木勺;乐器店里各种乐器或以羊皮缝制或以兽骨镶嵌,店主自弹自唱,顾不上招呼客人。铜器店门前喷着蓝色的火焰,铜锅在炉上淬火,工匠戴着线手套在烫得冒烟的锅里一下下擦拭,面无惧色。渐渐地,乌黑的铜锅变得锃明闪亮。他一边忙碌,一边纳闷地瞟一眼围在旁边观看的游客:不过是些祖传的手艺用以维持生计,他们到底在看什么?
? 喀什噶尔是苹果树下欢乐的麦西来甫、清渠旁边蓝色的庭院,远山上高高的塔松、苍翠辽阔的草原……一种苍凉、神秘、古朴、绝美的景致。
街巷。是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中心向外放射扩展,无中轴线可寻,民居街巷顺地理随人意而建,蜿蜒曲折,密如蛛网,进入其间,难辨方向。就连本地人也常有迷路之事。
皮鞭游戏。麦西来甫主持人拿皮鞭或把腰带解下来,一头结成拳头大的疙瘩,而后把它放在托盘上随便请一人来拿,被请者急忙来拿,和主持人互相争夺,场面热烈、滑稽,而姑娘和小伙子表演则更为有趣。
花帽。维吾尔语称“朵帕”。采用民族传统的绣花、挑花、绊金、绊银、串珠等方法,用手工缀成各种图案绣织而成。其制作工艺精细,品种繁多,花纹变化多样而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,特别是曲曼花帽和巴旦花帽,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。
线毯。是维吾尔家庭中常见的生活用品,它用粗白棉线或彩线编织成的无绒线毯,多铺在室内或庭院中床、土炕上。其种类有:色彩艳丽的彩条式、素条式,色彩简单朴实的素花式、几何纹式。
“沙朗刀克”嚓嚓礤,手脚麻利的师傅用冰凿“刨”下半碗碎冰渣,用净水冲洗几遍后,加几勺酸奶子,放少许白糖水……这就是喀什炎夏维吾尔人解渴降温的“固体饮料”沙朗刀克。冰块在严冬时放入地下冰窖内储存,可以到次年夏天也不融化。
民族风味小吃。花花草草的庭院,让人赏心悦目,而味美鲜香、高台民居独具特色的民族风味小吃大有名气。品种有抓饭、烤包子、手抓肉、曲曲尔、烤肉串、拉面、馓子、烩面、油塔子、烤鱼、烤鸡等,美味可口,深受国内外游客的称赞。
维吾尔族婚宴
举行婚礼是人生大事,所以维吾尔人极为重视,从不草率。高台民居的青年男女举行婚宴通常的情形是男、女双方的家长都要大宴宾客,筵席力求丰盛,气氛十分热烈。席间有歌舞,有音乐,还有祝酒歌之类的插曲。维吾尔人不但热情好客,而且重情义。所以,只要自己的亲朋好友、同事邻居举办婚礼,他们无不欣然前往,表示祝贺。
艾德莱斯绸。一种扎染丝花绸。别称:“玉波甫纳卡娜提古丽”,意思是布谷鸟的翅膀花,隐喻这种花绸像布谷鸟一样能给大地带来春天的气息。一匹花绸的诞生,要经过扎经、染色、整经、织绸等多道工艺。这种用土法织绸,用草根、核桃皮、石榴皮和吐曼花浸泡的植物颜料染色。色彩缤纷绚丽,虚实相间,对比强烈。